法國牡蠣的養殖生產傳統上是在潮間帶進行的,但是,由于大多數合適的潮間帶已經被貝類養殖或其它用途所占據,新進入的牡蠣養殖者不得不尋找候選養殖區。為此,法國南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展開了一項研究,在法國大西洋沿岸為小規模牡蠣養殖戶尋找合適的新地點,評估離岸牡蠣養殖的可行性、建立生產系統的技術可行性和這樣的養殖作業獲得養殖許可證的可能性。該研究開發了一個用于放置在海底養殖牡蠣的養殖籠。經過試驗研究顯示,在離岸牡蠣養殖籠中的牡蠣幼苗,與潮間帶養殖相比,在重量和體長上均表現出生長更快,這主要是由于離岸養殖點渾濁度更低,且牡蠣因始終浸沒在海水中可整日攝食。研究人員通過將地球觀測數據和雙殼類生物生理生態建模相結合,進一步獲得了牡蠣生長潛力的空間分布圖,證實在離岸養殖點,牡蠣的生長潛力比傳統的潮間帶更大。針對小規模養殖戶對養殖水深在5-20米,離岸線距離不超過5千米的選址優先條件,研究人員通過多準則空間分析評估(SMCE),考慮各種環境和社會經濟制約,識別出了將近400平方千米的“可利用簡單、低成本的海底養殖籠技術發展離岸牡蠣養殖的高度適合以及非常適合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