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化學通訊”期刊報道,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化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標記設備,它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貝類中是否存在能產生毒素的生物。
赤潮和藻華可使食用某些海產品變得不安全,而要識別某一批次的海鮮是否含有毒素從而引發食物中毒,這是非常困難的。由于貝類的濾食海水特性,因此在貽貝和牡蠣的消化系統中,會聚集起稱為鞭毛藻的單細胞海洋生物。通常鞭毛藻是無害的,但有時候它們會產生有威脅的毒素。而訣竅在于搞清楚何時有毒素。
加州大學化學教授伯克哈特的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系統,將一個熒光標記絞合添加到能產生毒素的一種酶上。通過將該標記轉移到能促進酶反應的分子上,從而確保只有那些能產生毒素的細胞部分可以發光。在采用標記和共生細菌兩種方法培養的鞭毛藻表面斑點光亮明顯,毒素在培養過程中不斷積聚。如果添加抗生素,這些亮光消失,毒素的產生也隨即停止。
這一新標記在活貽貝中也證明很有用。甚至在有毒物轉移到貽貝組織之前,貽貝的內臟伴隨產生毒素的鞭毛藻而發亮光。這一創新技術可用作養殖人員的早期預警系統的基礎,它可在理論上降低貝類的毒性風險。
(本網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