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首艘自航式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正式命名。“灣區伶仃”號由江門航通船業建造,由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投資,總投資約2.6億元。

01 海上巨型“養殖航母”
該養殖工船總長155.8米,型寬44米,型深24.25米,最大養殖吃水20米,養殖水體達8萬立方米,設計壽命35年。該船設有12個獨立養殖艙,年產能可達3,000~5,000噸,相當于陸地5,000畝魚塘的產量,堪稱海上巨型“養殖航母”。
“灣區伶仃”號預計今年6月交付。主要在珠海萬山群島海域開展作業,專注于養殖金鯧魚、章紅魚、紅瓜子斑魚等高品質海產。
02 多項創新技術融合一體
“灣區伶仃”號采用了多項創新技術,是集智能養殖、節能環保、漁旅融合于一體的超級養殖平臺,同時也是國內首艘符合船級社規范設計的自航式移動養殖平臺。在船體結構創新上,“灣區伶仃”號采用全球首個船型首尾與柱穩式框架鋼結構船身融合構型。其結合創新船舶和深遠海鋼制網箱技術,以及獨創水體自然交換技術,可實現自然海水零污染循環,并能使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
“灣區伶仃”號配置先進的電力推進系統,可自主航行尋找最佳養殖區域并自主躲避臺風,實現“海上游牧”,縮短養殖周期,提升經濟效益。該船續航里程可達2,000海里,采用DP定位系統,確保船只在航行和錨泊時的安全、高效、精準,具備12級臺風下的自航能力。
“灣區伶仃”號可實現自動化智能化養殖,構建“陸海聯動”管理體系,支持遠程一鍵投喂、科學喂養,能夠實現自動收魚,可自動定期清理網箱附著物。此外,該船還具備垂釣、水上運動、研學等多種配套功能,停泊時最大登船人數199人,可聯動海島旅游產業,打造“漁業+文旅”新模式,推動海洋經濟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