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先皇技術學院(KMITL)通過將兩種底棲生物-絲狀綠藻(Chaetomorpha sp.)和狹口螺(Stenothyra sp.)添加到斑節對蝦養殖系統中所做的試驗顯示,該方法可提高斑節對蝦的生長和成活率,并提高其養殖生產盈利能力。在該試驗中,學院研究人員將蝦苗(養殖密度約為每平方米33尾)養殖在室外混凝土池塘中(9 × 9 × 1.2 m),其中對照組只投飼人工飼料(顆粒飼料),實驗組投飼人工飼料且添加底棲生物,直至對蝦生長至適銷尺寸(15個星期)。結果顯示,試驗組池塘中的對蝦平均體重和存活率分別是對照組池塘的117.5%和133.1%。由于對蝦的主動攝食,在開始試驗后的頭四周內,實驗組池塘中所有的狹口螺(Stenothyra sp.)被吃光,從池塘中消失,而狀綠藻(Chaetomorpha sp.)也只有少量剩余。研究人員介紹,由于實驗組池塘的人工飼料成本(98.59美元)顯著高于對照組(83.55美元),在加上與底棲生物采集相關的成本,故養殖成本更高。但是,實驗組對蝦的平均銷售價值(215.97美元)要顯著高于對照組(155.73美元)。研究人員指出,他們在確定試驗組池塘中底棲生物添加數量時,考慮的是盡量將底棲生物被蝦在1-2個月內全部吃光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這可減少因再次添加底棲生物而產生的對額外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底棲生物數量可能會進一步提高蝦的生長和存活,但他們建議通過簡單的技術增加底棲生物的數量,如蝦池底棲生物的自我繁殖等。由于集約化養殖初期的活飼料將改善蝦的初始生長性能,因此可使蝦生產力,飼料效率和獲利能力得到提高。他們總結說,這項創新技術可以提高斑節對蝦集約化養殖的效率,并且在土質養蝦池中也是可行的。